欢迎您进入全国幼师人才供需平台!

首页 >> 人物专访

指导小班幼儿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才的成长是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内在因素的综合效应。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它的重要作用是学校、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最早的也是终身的。因此,父母及其家庭教育就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会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如:小班幼儿会自己大小便,大小便后会自己洗手,睡觉前会把自己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自己动手吃饭等。幼儿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锻炼,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是形成幼儿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基础。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成人要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注意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幼儿园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孩子生活自立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是为他们以后能自立于生活奠定基础,是其终生收益。然而目前许多小班幼儿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琐事,大人随手就可以做的,何必让孩子劳神;还有的认为孩子还太小,缺乏应用的能力,一切代劳也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而实际上是害孩子,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如果光靠幼儿园的培养,不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将是纸上谈兵,因为孩子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取得协调,才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发展的教育合力。

二、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二)、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其责任心。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服务能力差,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因此,作为家长要对幼儿讲清楚,做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做。家长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操作激发起责任心。如大小便后学着自己檫拭,为了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檫拭方法,家长可以为孩子创编儿歌或者手把手的教,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三)、让幼儿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愉快的感受。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如我们班的愉愉小班时自己吃饭都困难,天天到了午餐时间就开始哭闹,最后每次都以呕吐来拒绝自己吃饭。在和其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在家愉愉天天得有人喂,一边喂还要看电视、玩玩具,只要什么地方没满足他的要求就哭,结果把吃下去的饭都吐光。几次下来家长也没办法只好依他,能喂着吃完就已经很满意了。进入幼儿园后,愉愉的父母对于他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每次只要看到愉愉自己学着吃饭就鼓励他,还用不同的形式给以奖励,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己做事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得到父母的礼物时,往往感到满足和高兴,但是父母要设法让他有另外一种幸福感,这就是当孩子为别人的幸福作出牺牲时,也觉得幸福,甚至比拿到礼物时更为幸福。”

三、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式:

(一)、通过家长会促进相互了解,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进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系列讨论,有系统、有明确指导目标,由浅入深转变家长观念、态度、行为的全班性家教指导活动。很多家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了解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家园共同确定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和措施。家园双方通过经常交流实施教育后的效果,并及时调节和补充教育方案,同时也交流各自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家教现场研讨、辨析活动。

我们利用创设情景、小品表演、语言表达 、拍摄录象等,围绕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交谈,从而使家长在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中形成一定的认识。家长们也都一致认为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并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如:当你拣菜时,孩子要来帮忙,不要怕孩子会把菜弄的没法吃或是把地上弄脏,也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甚至还训斥孩子。要知道,你的拒绝、训斥恰恰扼杀了孩子独立动手的意识。其实这正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好时期,应当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个别指导形式。

家庭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如班中的雯雯由于她父母生育时年龄偏大,所以对孩子是呵护有加,什么事情都包办到底,使得雯雯在同伴面前显的很特殊,雯雯也逐渐感觉到自己和同伴的区别,开始排斥父母的帮助。可是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雯雯自理能力和同年龄的孩子拉开了一段距离,所以利用家园双方共同的探讨,一次次的家访使家长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雯雯的父母也开始为孩子着急,并逐渐懂得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什么,过分宠爱是害了孩子。通过吸取成功家教经验,雯雯父母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雯雯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四)、书面家教指导活动: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虽然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体系,但是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指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组织家长间经验的交流上。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个别家长交流和电话联系等方式,把各种家长的指导方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家长指导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及时采用经验交流的方法,使家长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各种确实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我园每月一期的育苗小报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不仅为家长们提供成功的教育经验而且也对有些家长的疑惑和难题进行讨论,使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产生了互动。

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研究中我们发现,榜样示范是这个阶段孩子最易接受的。榜样示范法是以父母或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幼儿的一种教育方法。孩子们对自己亲眼目睹的行为能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家长利用孩子善于模仿自己的契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势利导,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培养孩子的人格。如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小床,就每天和孩子一起起床,然后和孩子比赛,看看谁收拾的最整齐,长此以往孩子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起床后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可见榜样示范法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各种尝试,表现情景与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方法。良好习惯只有经过多次的不断重复,才能巩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成为重要的行为规则。为此,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还应该创造情景,使孩子得以模拟练习,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从一岁到五岁期间需要大量的触觉训练,如果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终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或者干涉过多包办过多的话,孩子很可能由此失去想做事情的兴趣和愿望。孩子只有在不断联系和反复巩固中才能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孩子和小的时候父母应用恰当的方法耐心地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孩子手部的小肌肉正在发育中,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较差。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技能,如教孩子整理床铺或系鞋带时,你首先要将各个项目直观地演示给孩子看,要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边讲边示范,然后再让孩子练习。大人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另外,还可通过让孩子练习穿珠子、搭积木等来训练孩子手的动作,使孩子在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积极评价法:

积极评价法是指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即使进行鼓励和表扬。赞扬能促进孩子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活动,儿童只有在劳动中心情愉快,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能给他们带来乐趣,他们才会热爱劳动。当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首先对于孩子的自发行为给予肯定,有的家长怕孩子自己洗脸洗不干净或者衣服穿反,所以就进行干涉,还不断加以指责,这严重地伤害到了孩子的自信心,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自然地喜欢依赖父母,结果也就什么也没学会。而孩子也一样,他们需要一面镜子及时将他自己的状况清楚准确地反馈给他们,从而获得评价。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充满自信,获得成就感,消极的评价让他们形成压力,丧失成就感。这里积极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的,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动作等等都能使孩子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2.科学地用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作为家长也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都能自己穿衣服了,你到现在还不会,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孩子就是聪明,而你呢,我看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科学比较的出发点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能试着自己做,你也可以试试,没准我们还会做得更好呢!”

 (四)、操作指导法: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长在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和帮助。教育是门艺术,家庭教育也是门艺术。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到底使用哪几种教育方法?孩子对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容易接受?为此,我们进行了观察研究。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上是单一的,产生的效果也不理想。如有些孩子愿意自己动手穿衣,可家长怕孩子穿的慢感冒了,于是快快帮孩子穿好。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指导和自己动手练习,没有哪个孩子是生来就会的,他们可能还没掌握正确地穿衣方法,这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不能太高。当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或达不到预期要求时,就要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修改,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急。要知道,培养孩子要有一个艰苦细致的漫长过程,只有通过实行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尊重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心理学家曾提出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有效方法是:明确自己要做的事,及时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记录,对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练习,避免强迫命令等。在孩子自理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促进孩子的自信心,理解自己的责任。

五、效果分析:

(一)、家长的变化:

我们从课题一开始就让家长参与进来,通过对家长观念的转变——让家长参加园内的各种活动——对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组织家长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家长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很多家长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研究表明,我们的方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教科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明显看出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普遍重视起来。

家长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上也更具形象、多样化。同时也明白了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长之间经验的交流,很多家长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孩子是由于爷爷奶奶包的太多了,所以家长就尽量自己多带孩子,另外还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好,达成一致的教育方向。也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父母就鼓励孩子让孩子勇敢地进行尝试,为了培养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家长就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了各种筐及玩具柜并做好相应的标记,让孩子知道书、玩具等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孩子在多次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就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的良好习惯。

(二)、幼儿的发展:

1、由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已经有可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它不在于生产物质财富,而在于通过这些劳动活动,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使儿童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小班儿童还不能把劳动和游戏区分开来,经常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劳动的任务,如成人委托儿童去取某种用具(如雨伞)的时候,儿童或者把雨伞当作枪扛在肩上,或者把雨伞当作马骑在胯下。劳动的独立性很差,很多地方需要成人的帮助。

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孩子从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应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2、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后,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